1949年1月份,淮海战役刚打完没多久,第四纵队的机要参谋苏荣,就被他们的纵队司令陶勇喊到了纵队司令部去。
苏荣印象深刻,那时候4纵的政委郭化若也在场,所以哪怕过了好多年,他还是常常会想起,忍不住发出感叹:
司令员和政委一块儿给我布置了任务,这种事儿以前还真没遇到过。
苏荣现在回想不起来当时具体是怎么说的了,但他心里明白个大概,就是要确保杜聿明万无一失。最关键的是,陶勇交代给苏荣一个任务,那就是得想办法说服杜聿明,别让他想不开去自杀。
政委郭化若接着话说:他也插了句话,补充道:
淮海战役已经大获全胜,最让人高兴的是,我们还活捉了杜聿明,真是太顺利了,特别是抓到的还是个活蹦乱跳的杜聿明。你明白我说的意思吧?为啥把这个任务交给你,就是因为责任重大,任务艰巨。你得确保万无一失,并且在送到华野粟司令员那儿时,杜聿明还得是活生生的。
苏荣一听这话,脑袋瞬间胀得老大,心里直犯嘀咕,杜聿明那可是个大人物啊,自己哪有那本事去劝他,让他打消自杀的念头呢。
【一】
从1948年年初起,杜聿明就成了老蒋的应急高手,一会儿东北,一会儿徐州,忙得团团转。那时候,杜聿明身体已经相当糟糕,原本计划着去国外好好养病。但蒋介石一道命令下来,他也没辙,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徐州。
尽管已经如此玩命地付出,但蒋介石仍旧不买账。
杜聿明从北平回到南京,蒋介石当面狠狠地批评了他一番:
大家都说你像是个专门处理紧急状况的高手,但奇怪的是,我瞧着你到哪,哪的问题就变得更棘手了。
杜聿明心情糟糕透了,连头都没回,就直接往徐州赶路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:
我上战场那会儿,心里头跟要去受刑似的,忐忑不安。
1948年12月4号那天,杜聿明的队伍被华野困在了永城东北边儿的城管庄。要不是因为得先把傅作义那边儿给围住,好打平津战役,杜聿明他们啊,早一个月可能就被打散了。
休整了整整20天后,1949年1月6日,华东野战军下达了全面进攻的指令。苏荣后来聊起国民党军队的逃跑情景,简单五个字就概括了:一败涂地。
战局急转直下,士兵们像山崩一样溃败!
苏荣回想起一件事,有个战士跟他说过,有一回,敌人的一个整团想向他们投降。战士们就跟他们说,自己不是头儿。可那些敌人根本不听,硬是要跟在战士屁股后面。结果,一下子就跟上来了一大帮人。
当四纵部队抵达陈官庄时,发现敌军指挥部里早就没人了。
邱清泉逃跑时,不幸被打死。杜聿明和李弥呢,他俩是换了装跑的。不过,杜聿明运气没李弥好,逃跑当天就让四纵十一师的士兵给逮住了。
一开始,杜聿明还硬说自己是十三兵团的军需处军官,名叫高文明。可师政委陈茂辉一眼就看出不对劲了。这个自称军需官的家伙,手腕上竟然戴着一块美国手表,衣服兜里还揣着美国骆驼牌的香烟。
杜聿明还没被人识破身份,但他自己已经绝望透顶,顺手抄起块石头就往自己脑袋上砸。没一会儿,俘虏营里就传出了动静:
“大老板走了绝路,自己结束了生命。”
陈茂辉心里一下子就清楚了,还能有几个大头头啊。
11师把情况报给四纵指挥部后,陶勇和郭化若两人都非常重视。他们琢磨着,杜聿明现在心情低落,很可能会想不开自杀。所以,他们赶紧给11师师长谭知耕下了死命令:
你得确保他平平安安的,赶紧先找医生瞅瞅他身上的伤到底咋样,接着赶紧救治,好好包扎起来,路上可不能让他有个三长两短的!你把他送到我这儿的时候,杜聿明必须是活生生的!
苏荣回想起,杜聿明是由11师的士兵们用简易床板抬送到四纵司令部的。
那时候,杜聿明挺惨的,头上挨了一下,血还没止住,淌得满脸都是,大衣上也到处都是血。苏荣瞧见了,二话不说,立马把自己的大衣扒下来,递给了杜聿明,让他披上。
【二】
出于安全方面的考量,苏荣帮杜聿明找了个单独的住处,还屋里屋外都仔细检查了一遍,把所有可能让他自杀的东西都给收走了。
杜聿明刚开始挺沉默的,苏荣就只好站在旁边,瞅着杜聿明上嘴唇那儿还留着点儿没刮干净的胡茬儿。苏荣琢磨着找点啥话说:
“你啥时候刮的胡子啊?”
真没想到,就这么个简简单单的问题,杜聿明却跟被吓了一跳似的,猛地站了起来,身子一晃,差点儿就跟苏荣撞了个满怀。苏荣一看这情形,也忍不住乐了,笑着调侃道:
你看起来挺有劲儿的呀?身体挺能扛,流了不少血还这么有活力?
“你咋知道我留胡子了呢?”
杜聿明声音微弱地问。
苏荣回应道:
“咱俩算是认识了。”
其实,说到陈官庄战役前头,咱们部队那是做足了功课,连杜聿明的照片都发到了每个战士手里。
但是,苏荣肯定不会跟杜聿明说实话,为了得到他的信赖,苏荣就对他说:
我以前是给国民党42军的参谋长当差的,就是干些勤务活。后来参谋长被抓住了,我就投了解放军。
苏荣以前审过42军的俘虏,所以对那边的情况比较熟悉。杜聿明问起42军的事,只要不是太敏感,苏荣都实话实说。聊着聊着,杜聿明也就不那么拘束了,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起来。
“你肯定知道陈赓这个人吧!”
苏荣聊起了他在黄埔那时候的老朋友。
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,杜聿明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:
陈赓跟我一块儿上的黄埔一期,这家伙头脑灵光,活泼好动,时不时还爱捣蛋。他打仗是把好手,咱俩在学校里特别合得来,挺能聊到一块去。
一提到陈赓,杜聿明立马来了精神,开始说起陈赓1933年被抓的事儿。那时候,他和宋希濂、胡宗南这些黄埔军校的老同学,一块儿去找蒋介石,想帮他求求情。
陈赓现在状态不错,他是我们野战军里一个纵队的老大(实际上就是兵团司令了)。他指挥打仗特别有一套,很有远见,是个既能动武又能动脑的军事高手。
杜聿明微微颔首,心里有感而发:“说真的,
“如果他那时候没走,那该多好啊……”
苏荣摆了摆手:
我觉得陈司令员挑得挺对路,跟着老蒋没啥好果子吃。
一听这话,杜聿明立马就安静了下来,没吭声了。
然而,杜聿明的情绪还是相当波动,他甚至找苏荣要剪刀来修剪指甲。苏荣心里明白杜聿明的真正意图,于是毫不犹豫地就拒绝了他。
说起来,杜聿明刚被抓那会儿,陶勇就吩咐了,得按六菜一汤的规格给他弄吃的。这在咱全军里,那可是头一份儿,就连党中央的领导,生活标准估摸着也没这么高。
陶勇和郭化若没过多久,自个儿上门探望了杜聿明。
杜聿明跟四纵的那些领导干部都不太熟,聊起天来也感觉没那么近乎,但唯独对郭化若,他特别瞧得上眼。
郭化若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出来的,跟杜聿明是前后届的同学。重要的是,郭化若在黄埔读书那会儿就特别有名气。中山舰事件发生后,郭化若在学校里就退出了国民党,公开成了共产党员。那时候,蒋介石为了把他拉到自己这边,好几次想调他去当参谋秘书。
郭化若一直守着自己的信念,打死也不动摇。
抗战那会儿,郭化若按照毛主席的吩咐,动手写了本4万多字的书,书名叫《<孙子兵法>的初探》。这本书不光在我们队伍里传开了,连国民党军那边都闹得沸沸扬扬的。据说,就连周恩来在重庆的时候,都有人打听这事儿呢。
郭化若是写《孙子》相关文章的那个人,他和郭沫若有没有亲属关系呢?是不是亲兄弟?
周恩来跟他们讲:
他是给共产党里的毛泽东同志出谋划策的军事顾问。他跟郭沫若先生并没有血缘关系,不过他在中国研究军事理论这块,地位应该能和郭沫若先生在革命文学领域的地位相提并论。
杜聿明对这些事情记得很清楚。
跟郭化若交谈过后,杜聿明的心情慢慢好了起来。
【三】
“像我这号人,你们准备咋安排啊?”
杜聿明实在憋不住,就开口问苏荣道。
杜聿明心里犯嘀咕,说白了就是不太相信我党的政策。更重要的是,1948年年底时候,新华社公布的那份战犯名单上,杜聿明的名字赫然在列,还是第36号人物呢。
不管你以前是做啥的,只要以后不跟老百姓对着干,愿意改过自新,咱们政府一样会好好待你,给你机会。
苏荣的一番交谈,让杜聿明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。尽管他还是有些固执己见,但精神压力确实没之前那么大了。
心情慢慢平复下来后,杜聿明着手琢磨起淮海战役为啥会失败。
这次战斗对你们来说最倒霉的就是——你们刚好撞上了粟裕。粟裕这个人,让你们在这场战役里吃了大亏。原本可能有些胜算,但一碰上他,形势就急转直下。可以说,你们这次的失败,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遇到了粟裕这个难缠的对手。他太厉害了,让你们毫无招架之力,只能无奈地接受失败的结局。
苏荣对杜聿明开门见山地说了。
真没想到,杜聿明对粟裕的情况竟然一无所知,他甚至不清楚粟裕才是华东野战军真正的领头人。虽然在我军的电报里,粟裕的名字经常紧跟在陈毅后面出现,但杜聿明一直觉得,粟裕顶多是陈毅手底下的一个兵团头头,跟叶飞、陶勇他们差不多级别。
我早就听说过粟裕的大名,也琢磨过他的打仗方法,不过一直没正面碰上。这次对上后,我们被打得挺惨。听你这么一说,粟裕的军事本事我是真心服了。
说起来,在解放战争那会儿,国民党军的情报系统大部分时间都像是瘫痪了一样,这从杜聿明对粟裕的了解程度就能略见一斑。
不单是杜聿明,就连胡琏一开始也没把粟裕放在眼里。
胡琏带着他的整编十一师,在好长一段时间里,都是华野的头号劲敌。不论是宿北战役,还是南麻临朐战役,都可以说是两边打得最激烈、最重要的仗。
1947年夏天7月份,南麻临朐那一仗,粟裕带着华野部队跟胡琏的整编十一师干了一仗,结果栽了大跟头。
这场仗,胡琏心里头也是吓得直哆嗦。华野部队一路猛打,眼看就要摸到胡琏师部的大门口了。要不是老天爷突然下起大雨,再加上援军马上就要到,胡琏这次恐怕是在劫难逃了。
胡琏一直都觉得,他面对的就是陈毅。
1949年1月31日,距离淮海战役落幕已有十日,蒋介石宣布辞职。后来,在奉化地方,他碰见了胡琏。胡琏对蒋介石说:
战事闹到长江流域那边,地形地貌就变得复杂了,大部队行动起来会受限制。刘伯承和陈毅那两支共军,再想聚到一块儿使劲儿,可就难了。要是能给我三个军的兵力,我有信心跟友军一块儿,把共军给打回去。你看刘伯承、陈毅手底下的那些指挥官,像粟裕、陈士渠、许世友、杨勇、陈锡联、陈再道、王必成、叶飞这些人,跟咱们交手也不是一年两年了。凭我的感觉,他们都不是什么出类拔萃的人物。要是刘伯承、陈毅不能亲自上阵,那他们肯定得输。
在胡琏看来,粟裕是那种跟许世友、杨勇一个级别的,属于兵团司令的大将,而不是单单管一个野战军的头儿。
直到退到台湾,胡琏这才明白,原来自己一直是在和粟裕较量。
信息出错到这种地步,怎么可能不失败呢。
跟苏荣聊了一阵后,杜聿明这才明白粟裕有多厉害。
1948年1月11号那天下午,华野司令部开来了两辆装备齐全的吉普,直接把杜聿明给接走了。
在淮海战役那会儿,两个指挥着几十万人马对战的将领,他们私下到底聊了些啥,现在咱们谁也说不准了。
杜聿明老来聊起粟裕时,说过这么一句话:
无论何时,他总是快人一步,提前把事情都搞定了。
#图文打卡计划#